亳州银监分局不忘初心 助推村镇银行扬帆起航
|
近年来,在安徽银监局的正确领导下,亳州银监分局坚持市场定位监管,督促村镇银行坚守立足当地、立足社区、立足基层、支农支小的经营理念,实施严格风险监管,在服务县域经济过程中实现了稳健发展。 一、基本情况 2013年,在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和各级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,在广泛接触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,我市引入浙江湖州南浔农商银行作为主发起人,4月16日和5月6日分别设立利辛和蒙城湖商村镇银行。2014年3月26日和2014年11月26日涡阳湖商村镇银行和谯城湖商村镇银行顺利实现开业。 截至2016年末,亳州辖内共设立4家湖商村镇银行,注册资本3。4亿元,其中民营资本投资入股2。03亿元,占59。84%。下设支行11家,从业人员284人。全辖村镇银行资产、负债规模分别达26。33亿元、22。37亿元,各项存、贷款分别为21。54亿元、13。66亿元。资本充足率24。37%,存贷比63。42%,流动性比例46。09%,不良贷款率0。03%,拨备覆盖率9034。62%,资本利润率5。68%。涉农贷款余额12。55亿元,占全部贷款的91。90%,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0。04亿元、户数3927户,户均贷款25。57万元。谯城湖商村镇银行2016年度监管评级跨入2级行列。总体来看,辖内村镇银行经营发展较为稳健,支农支小作用明显。 二、监管举措 (一)明确监管要求。督促要求各行明确市场定位、坚持稳健发展、加强风险管控,将做小做散做精细、支农支小补短板、围绕核心抓重点、培育人才促发展的监管要求深入传导各行。四年来,各行业务经营稳健发展,经营效益稳步提升,控险能力得到强化。 (二)传导监管政策。针对村镇银行员工多为新录用人员,我分局选择监管业务骨干组织开展6次监管政策和风险防范现场培训课;针对村镇银行统计数据人员经验欠缺、数据填报不准确等问题,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一对一指导,强化数据审核指导。 (三)强化合规经营。一是确保主要监管指标持续达标。督促各行切实树立合规经营意识,严格按照监管要求,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类监管指标持续达标,对个别不达标的,采取了约见谈话,督促限期整改。二是严格执行信贷流程,督促各行建章立制,严格落实贷款“三查”制度,强化贷款质量的监测、预警、考核和问责机制,辖内未出现较大风险隐患。三是杜绝违规行为。严禁各行向政府融资平台公司、小额贷款公司、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发放贷款,禁止开办票据业务,严禁大额贷款超比例,单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5%,各行严格执行监管要求,做到不踩红线,不越底线。 (四)严格风险管控。强调内控必须强化,经营必须合规,发展必须审慎,我分局出台了《亳州银监分局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》,加强了对流动性风险监测,督促各行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压力测试,督促要求各行与主发起行签订流动性补充协议,提升了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;提出了员工“三十条禁令”和“十个一律”,切断了员工与社会融资传播途径,有效防范了员工的操作风险。 (五)加强联动监管。我分局每半年与湖州银监分局开展一次监管互动,对重大监管事项,通过监管联动会谈等形成,加强沟通,形成合力,提高监管效力。 (六)着力提升形象。一是督促各行加大宣传力度。通过标语、广告、发放宣传册、深入农村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,开展全方位、深层次的形象宣传工作,让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和认可村镇银行。同时,根据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深度和广度,向下延伸网点和业务,扩大服务覆盖面,提高认知度。二是引导推进业务创新。督促各行根据自身实际错位发展,创新信贷品种,推进“整村集中授信”信贷业务模式,提高办贷效率,提升品牌效应。 下阶段我分局将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、科学的战略机制、高效的运营机制、快速的市场响应机制、联动的协调机制、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等七大机制,进一步盯紧、抓实、做细村镇银行监管工作,实现辖内村镇银行平稳健康发展。 |